4月24日晚,湖南省益陽市委宣傳部表示,針對“云南昭通市鎮雄縣銷毀一批來自湖南益陽的重金屬超標大米 ”的報道,益陽市通過調查核實相關情況,決定對7家涉事企業予以立案調查。
此前,鎮雄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反饋,本次共銷毀大米99425公斤,涉及15起案件,其中重金屬超標案(主要是鎘超標)13 起。說到鎘大米,估計很多人都不陌生。就在三年前,也是湖南益陽一家企業,將1440.25噸本應用作飼料用途的鎘嚴重超標稻谷所加工成的大米,銷售到了口糧市場,并流向多個省市,其中也包括云南省昭通市。
早在2011年,人民網的報道就稱,鎘進入人體,多年后可引起骨痛等癥,嚴重時導致可怕的“痛痛病” 。2013年5月,新華社記者采訪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所專家魯弗斯·錢尼,這位曾多次造訪中國并與中國科學家討論過重金屬污染問題的專家表示,鎘在腎中一旦累積到一定量,還可能損害泌尿系統。
但盡管這種“醫學警告”不斷,2013年7月廣東發現鎘大米時,時任廣東韶關市農業局副局長陳某某卻表示,“ 鎘超標大米并不是毒大米,吃一兩年沒問題。”這種認知可能不是個案。
而在更近的2018年11月,界面新聞曾對九江“ 鎘大米”事件做了回訪,發現“時隔一年,污染雖然有所好轉,但村民依舊吃著鎘含量超標的糧食。”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鎘大米之所以被發現,是鎮雄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日常檢查工作中,發現了一批不合格的米線,進而追溯到了鎘超標的大米。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些米線是如何流入市場的,如何被允許加工的?從湖南益陽到云南邵通,它們又是如何“闖關”的?
顯然,這次湖南益陽再次流出鎘大米,除了要追究涉事企業的責任,相應的監管部門的責任,也應追查到位。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不應該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空間。只有刮骨療毒,徹底整治排污企業、嚴肅追責,把好質量關、織牢監督網,才能給民眾吃下定心丸。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監管部門應該將執法重點關口前移,前置到生產端,而不僅僅是在流通和銷售端把控糧食安全。想來,只有不讓鎘大米種出來(無論是人食用,還是其他用途),才是從根本上杜絕這一頑疾的辦法。
(金威瑪資訊——內容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