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在實踐中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各地立足不同產業、不同主體、不同環節的生產需要,積極引導和鼓勵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大力發展多層次、多類型的專業化服務,有效滿足多樣化服務需求。
1、創新多種服務模式。各地堅持需求導向,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讓農民集中精力從事自己做得了、做得好的生產環節,把自己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劃算的事交給服務主體去做,逐步轉變小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著力解決耕地撂荒和“誰來種地”的難題。
2、完善與其他主體的組織形式。各地大力推廣“服務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 ”“服務主體+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戶” 等組織形式,以服務為紐帶,促進各主體形成緊密聯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如安徽在產糧大縣依托村集體大力推進整村托管模式,山東推廣“服務主體+小店長+ 小農戶”模式等。
3、引導各類涉農組織向農業服務業延伸。各地鼓勵農資企業、農業科技公司、互聯網平臺等各類涉農組織依托原有的技術、裝備、渠道、市場、信息化等優勢,采取“農資+服務”“ 科技+服務”“互聯網+服務 ”等方式,積極向農業服務業拓展,開展農資供應、技術集成、農機作業、線上線下對接等綜合農事服務,促進技物結合、技服結合。如供銷社系統、中化農業等農資農化企業圍繞農業全產業鏈,著力打造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提供農業生產經營綜合解決方案,有效破解農業生產主體的共性難題。
(金威瑪資訊——內容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