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教授劉昕一如既往地關注鄉村振興話題,帶來了多份圍繞推進農村改革、鄉村振興建設話題的提案。他建議,加快農業農村科技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
劉昕指出,推動農村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推進農村改革和鄉村振興的有效措施。調查顯示,目前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約占全國農村承包地面積40%,農戶家庭承包的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已超過1/3,有 7000多萬戶或多或少地流轉出了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經營50畝以上土地的農戶有350萬戶,累計經營達 3.5億畝,平均一戶100畝。他認為,應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扶持現代技術裝備社會化服務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
農產品標準化一直是困擾我國農產品增值的主要原因。目前,許多地區根據本地優勢發展起來的農產品都沒有相應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劉昕建議,應進一步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高度重視農業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規范農產品生產過程和流通環節質量安全監管,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納入標準化管理軌道,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國家農業標準化體系,加快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監管機制,提升農業綜合經濟效益。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劉昕提出,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要高度重視種業問題,要進一步重視開展系統的遺傳資源調查、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工作,強化種質資源遺傳材料保存和活體保存、挖掘和利用,重視建立長期穩定的種業財政支持保障機制,突破種源約束瓶頸,從根本上扭轉主要畜禽種源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推動我國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金威瑪資訊——內容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