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異常火爆的明星直播帶貨,有很多“坑”——不僅坑位費虛高,銷售額也可能存在注水現象。用“泡沫”概括直播帶貨風潮的特點,確實很符合對互聯網風口的慣常批判論調。但更該思考的問題是,請明星做直播帶貨,或者讓明星做好直播帶貨,其關隘到底在哪?
說明星帶貨直播數據注水,我覺得不排除這一種可能。此外,一些明星帶貨直播并不理想,坊間曾有很多分析,諸如明星不夠專業呀,放不下身段呀,準備不充分呀,吃不了苦呀……說得都有一些道理。
不過,也許最核心的原因還不在這里。帶貨直播是最真刀實槍靠傳播促銷的銷售模式,不像廣告代言,還轉彎抹角了一些,帶貨直播里的傳播好比“速效救心丸”,能不能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直接檢驗傳播的方式方法是否有效。
因此,明星帶貨直播的一些失敗,也許最大的可能是:“不懂傳播”。早在上世紀40年代,傳播學就發現了一種“意見領袖” 現象,很多人接受信息的主要來源,并不是大眾傳媒,而是特定的一些人,他們不僅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還往往能左右多數人的態度傾向,傳播學就把這種在信息傳播中扮演特殊角色的少數人,稱之為“意見領袖”
但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往往用“影響力”籠統地定義意見領袖,殊不知,意見領袖也是有分類的。
當一個人向多數人傳播時,他就成為意見領袖。過去對意見領袖的分類,主要以身份為參照系。但我的分類卻不一樣,我著眼于輿論戰的實際運用,按照輿論戰的效果分類,意見領袖分三種:注意力意見領袖、影響力意見領袖以及號召力意見領袖。其作用的側重點分別是引發關注、影響認同和改變行動。
注意力意見領袖像探照燈,照到哪里就把哪里帶進公眾的視野。影響力意見領袖像導航儀,他改變著人們的認知與認同。號召力意見領袖像旗手,他振臂一呼,人們云集響應。
很清楚,從注意力到號召力,還有一段傳播的路要走。明星普遍具有注意力,粉絲數、點擊率擺在那里,但明星的影響力可能就弱一些。要讓明星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可能就不如張文宏這樣的專家。而倘若要動員人們行動(追星除外),比如購物,明星的號召力往往就不如李佳琦了。
當然,明星并不是不能出號召力意見領袖,但已經不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商家不能看粉絲數、點擊率、閱讀量就盲目下單。即使那些數據,沒有一丁點造假,但要變現成行動的號召力,還不是那么簡單。
(金威瑪資訊——內容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