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在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資裝備保障。以江蘇為例,盡管從1978年到2018年這 40年間,江蘇農業的從業人口從1937萬降低到761萬,但糧食總量依然保持大幅增加,可以說正是高效省工的機械化技術,穩住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 “基本盤”。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現代農業生產,更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的 “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戰略目標,我國必須在2035年實現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 “造血功能”,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目標提供物資裝備與技術支撐。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了一系列圍繞支持農業機械化的政策舉措。記者了解到,歷來重視“三農”工作的江蘇也積極響應,僅今年以來就在推進農業機械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大動作”:出臺《江蘇省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意見》,加快先進適用、節能環保、安全可靠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出臺《關于做好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擴大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等等。其中,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新政已于 10月1日開始實施,將進一步優化江蘇農機裝備結構,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和農業綠色發展。
同時,為促進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發展,江蘇還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機“兩融兩適”促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力爭建成60個左右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檔升級先行縣(市、區)、 70個左右特色農業機械化先行縣(市、區)。研究制定機藝融合規范標準60個以上,建立300個智能農機示范基地,完成 “宜機化”建設農田面積500萬畝,建設1000 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中心。
(金威瑪資訊——內容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