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互聯網法律大會發布的《惡意索賠行業觀察報告》指出,“職業索賠”影響到商家、平臺、監管部門、司法部門等多方,破壞了市場營商環境,侵占了消費者正當維權的司法執法資源。
今年9月,中國市場監管報社舉辦的職業索賠行為專題研討會披露,近年來全國以“打假” 、“維權”為名發起的“職業索賠 ”惡意投訴舉報每年超100萬件。
據一位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介紹,一名“職業索賠人”因對市場監管部門處理結果不滿,在深圳針對同一問題累計提起13起行政復議、26起行政訴訟案件。最后導致 160余位執法、司法人員為其服務,耗時575天。在杭州,有“職業索賠人” 在一年內發起的職業投訴舉報竟多達4280起。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明確規定,“ 不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或者不能證明與被投訴人之間存在消費者權益爭議的”而發起的投訴,市場監管部門不予受理。這意味著,以“打假” 等名義實施惡意投訴的“職業索賠”行為將受到規制。《辦法》將于2020年 1月1日起施行。
“這一規定既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消費者定義的規定,又關閉了以營利為目的的所謂職業索賠人的投訴之門,還能減輕監管部門的負擔。”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邱寶昌認為,這是《辦法》的一大亮點。
邱寶昌還表示,“我們既要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也要關閉那些根本不以生活需要為目的的職業索賠人牟利的渠道,同時要打開獎勵舉報之門,鼓勵社會公眾通過舉報獲得相應獎勵。”
(金威瑪資訊——內容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