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爭端為大豆貿易帶來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中國尋求大豆供應多元化的進程。解決大豆供應最根本辦法是擴大國內生產,但大豆屬于土地密集型農作物,中國人口眾多且人均耕地面積少,這使得中國很難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只能繼續依賴進口。截至2018年,中國大豆種植面積約為 1.27億畝,排在美國、巴西、阿根廷之后。
雖然面臨不利因素,但為了振興國產大豆產業,中國農業農村部仍在今年發布《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擴大東北、黃淮海和西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2019年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000萬畝,力爭到 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大豆自給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2022 年達到1.5億畝。
在大豆振興計劃等政策支持下,預計2019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將實現連續四年增加,但如何扭轉種植大豆不賺錢的局面仍有待觀察。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曾對比中國黑龍江、巴西馬托格羅索以及美國中西部產豆區的成本和收益,發現黑龍江地區種植大豆成本仍遠高于美國和巴西。馬托格羅索總生產成本約為 56美元/畝(約合人民幣392元/ 畝),美國中西部則是73美元/畝(511元 /畝),黑龍江是97美元/畝(680 元/畝)。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統計部門公布的2018年該市大豆成本調查分析與上述研究基本吻合。該調查分析也指出,雙鴨山市大豆平均每畝總成本700.34元,比上年增加 44.83元,增幅為6.84%。與此同時,利潤下降,每畝凈利潤為-182.76元。相當于每種植一畝大豆,賠 180多元,比2017年每畝虧損161元還多。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生產成本與土地成本的增加。
鑒于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中國在短期內無法完全通過自主種植來填補大豆需求缺口,因此仍需依靠進口實現供應渠道多元化,這其中就包括尋找大豆制品的替代品。
(金威瑪資訊——內容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