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過去幾年國內移動互聯網市場結構的固化,流量與用戶滲透率基本上已經見頂,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2019半年大報告》:中國移動互聯網月度活躍設備規模觸頂11.4億, 2019年Q2用戶規模單季度內下降近200萬。整個互聯網產業突圍方向要么轉向尚未充分挖掘的下沉市場,要么轉向海外市場。
艾瑞咨詢《2018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出海環境全揭秘》顯示:2017年Q4 出海企業已達到720個,中國互聯網的出海的主流方向是東亞、北美、東南亞等地;Tiktok是少數在美國市場進展不錯的玩家。
如阿里斥資10億美元拿下東南亞最大電商Lazada,投資了另一家東南亞電商平臺Tokopedia ,在線支付平臺HelloPay、Mynt等,并入股新加坡郵政10.35%股份著手建立國際物流電商平臺等。
騰訊也在東南亞與印度市場動作頻頻,騰訊繼投資印度內容和社交網絡音樂Sharecha,在今年10月又參與了印度電商 Udaan的5.85億美元的投資。
此外,2018年1月美團也投資了印度尼西亞最大生活服務平臺Go-Jek ,后又參與了印度在線送餐服務Swiggy 的1億美元融資項目,雷軍順為資本也投資了印度社交電商品牌Meesho 。頭條、快手之后,閱文集團日前在強勢進軍東南亞等等。
投中研究院院長國立波曾表示:“過去三年里,中國本土資本已成為東南亞科技投資的主力軍。從2016年-2019年上半年,中國資本總投資規模為 132.11億美元,占東南亞科技類企業全球募資額的46.8%。”
與高調進軍東南亞與印度市場相反,市場版圖龐大的歐洲市場,是國內互聯網不愿意碰或者說不太敢去強攻的市場。比如TikTok將海外的重點戰略目標市場定為美國、日本和印度。之前英國也在其中,不過已經在新的戰略中被抹去了。
不選歐洲,是由文化差異、用戶價值與滲透空間決定
從用戶價值來看,歐洲人少ARPU高,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人多但ARPU低。綜合評判下來,整個歐洲的人群基數不低且單價高,是非常優質目標人群了。
但中國互聯網出海為什么就是要忽略歐洲?
我們知道,互聯網講究網絡效應與規模效應,互聯網項目的價值上限主要取決三個因素:
用戶群價值;滲透率;變現模式。一款產品的用戶體量,是決定產品價值最根本的指標,而用戶群價值受目標市場GDP與經濟水平影響。
出海目標市場的選擇,互聯網用戶群規模大小與滲透率更關鍵:滲透率高,意味著蛋糕與市場增量所剩無幾,投資回報率低;滲透率低,意味著更高的人口紅利與更低的進入門檻。
根據《2018全球數字報告》顯示:東南亞地區互聯網滲透率是58%,歐洲市場的滲透率達到了80%-90% 。
這也意味著東南等發展中國家的高質量的產品少,中國互聯網公司入局,是高維打低維,符合孫正義的時間機器理論。而歐洲市場用戶付費能力強,用戶價值高,但進入壁壘高。
因此,雖然歐洲市場尚有不錯的存量用戶,但新興市場的增量空間更廣闊,挖掘增量比搶奪存量要容易的多,這也是為何中國互聯網廠商都有意無意地避開歐洲市場。
(金威瑪資訊——內容摘錄于網絡)